在一个班里,老师通常把幼儿分为两派:“乖乖派”和“调皮捣蛋派”。被列“乖乖派”的幼儿都是特别听话,上课特别乖会帮助老师做一些事的幼儿,老师对于这派的幼儿特别的喜欢。而被列为“调皮捣蛋派”的幼儿,整天在班级里乱窜没有纪律可言,老师教的东西一问三不知,甚至是他们做错事情老师在批评他们的时候还和老师顶嘴。所以一旦班级里发生什么事情就会找到那一派,他们理所当然的被列入了黑名单。 常有老师抱怨:“我们班那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可他就是改不了。”也许他们每天都是用同样的“台词”在批评孩子,没有效果也就理所当然了。 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敏感”,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刚刚小朋友喜欢抢同伴的玩具,教师常用“刚刚太不讲礼貌,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来批评他,还不如说:“玉玉真不错,从不抢小朋友的玩具,还把自己的玩具结同伴玩,我们相信刚刚也能和玉玉一样。”刚刚听到这些话后,感到教师还是信任自己的,他就会自觉地克制抢同伴玩具的这种行为。这样不仅能使幼儿改掉抢玩具的习惯还能促成幼儿养成与别人分享的精神。 老师对调皮幼儿也存在着偏见。如果一个很调皮的幼儿在跑的过程中不小心摔了一交,他就蹲在地上不停的哭。我相信老师发现了之后肯定会批评他,骂他为什么这么不小心,跑的这么快撞到小朋友或者自己摔破怎么办。同样的一个场景,换作是一名比较乖巧、听话的幼儿在这种情况下摔了一交,老师肯定会走过去把他扶起来,不但不会去骂他反而会以慈祥的口吻去关心他,问他有没有摔痛,怎么这么不小心呀,下次要注意啊。老师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应该要改正过来。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比如,有些调皮儿童,他们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及关注不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 (责任编辑:) |